江城年文化之“变” 您最关心-吉林站 姜春起 2308347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吉林站 > 您最关心

江城年文化之“变”

2017-01-17 | 来源: 松花江网
            

  市政府工作人员刘波,42岁,以前,他和“都市一族”网友俱乐部的朋友们,每到春节临近都早早制定外出游玩计划。但是,从去年开始,他和妻子选择留在吉林市——这个生活工作的地方过年。他说:“家乡过年越来越有意思了。”

  见证:

  年味越来越浓,重新回归文化节

  春节在先秦时期称“元日”“上日”。中华民族的祖先们,以春节为一年的开始,由此产生的民俗文化沿革了一代又一代。

  近日,记者拨打了几个文化单位的采访电话,对方都表示很忙。当记者踏入市博物馆的大门时,有些吃惊。繁复的年文化,竟让人眼花缭乱。一群小朋友喜气洋洋地拿着亲手制成的手工艺品“鸡”,正在争先恐后地参与“鸡年说鸡”年文化活动。在市文庙博物馆,仿若叩开了鸡年的门扉。一张张喜庆的大红对联,等待着占满文化古宅的庭院。白山书院将在这里举办楹联讲座,现场赠送春联。

  小年未到,年文化已经被渲染得热热闹闹。船营区独立路社区的老人们兴高采烈地排练正月鼓乐秧歌表演。现代且高雅堂皇的市人民大剧院以高雅音乐、京剧、地方戏曲,迎接着节日里品味不同文化需求的人们。

  老人、青年人、孩子,不同年龄层段的人们,因文化为“年”而有所羁绊。比较过去,江城年文化参与人群的面越来越宽,江城的年味儿又怎会不越来越浓?

  吸引:

  节日文化擦亮品牌,品牌打造名片

  “我会注意身体,但是,年前真的很忙。”市话剧团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。她做完胆部手术休息不久就投入到工作当中,因为,市话剧团开年第一场送戏进基层演出即将开始。这次的目的地是基层社区和养老院。2009年起,我市实施文化下乡惠民工程,演员们走到哪里,戏台就搭到哪里,节日期间,十里八村的人们都聚着来看。

  “我们不想看话剧,想看地方戏”“我们不想听戏,想看歌舞”,这样的声音现在已经没有了。大家都是看了话剧知道话剧好看,看了戏曲觉得戏曲有趣。逢年过节,村里搭台子演出是一道风景。“文化惠民直通车”成为沟通基层观众与文艺工作者的一张名片。

  江城市民年年春节看央视春晚,市歌舞团参与央视春晚演出算今年已经是第20个年头。市戏曲剧团连续四年上央视,是近年市民喜闻乐见的节日话题。过年啦,江城老百姓身前有戏台,电视机里有老乡啊。

  折射:

  与时代同频共振,与乡情紧密相连

  观文艺表演,看龙腾狮舞,品西洋音乐,听中华戏曲,家乡欢声笑语里的中国年谁忍舍却。于是,过一个团圆的年、过一个快乐的年,由此深入人心。

  外地归来的游子,拿着家乡年文化的菜单反复琢磨着选项。外地来的客人则想领略满族博物馆里的年味,看看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里朝鲜族同胞歌舞迎新春的场景。而江城市民拿着这份“菜单”更是想看什么就选什么。受众不断多元化,活动规模日益壮大。这样的影响力,让多年没有在家乡过年的人们感受着家乡的巨变。

 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由守义说,传统节日的习俗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。年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,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。年文化不足,一个城市在文化方面就显得有些底气不足。年文化的丰富多彩,城市也仿若绽放出笑颜。春节临近,身在外地的孩子们陆续归来。年文化的效应使春节不仅仅是休闲度假,那是“心”的凝聚。

江城日报记者/沈薇 松花江网编辑/杨世阳

责任编辑: 姜春起